找到相关内容136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印光大师年谱(文钞应世之时期1912~1929)A

    。  (七)见《苦行记》:‘民国六年秋,京津大水为灾。沪上狄楚青、王一亭、程雪楼诸居士电嘱下山救济。又接师及谛老函,谓救灾即是普度众生,亦是保护佛法。故此出山,将自了之念抛弃。时天寒地冻,大雪封山,...

    沈去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1142821.html
  • 印光大师年谱(弘化至圆寂时期1930~1940)C

    抗日救灾资金,回国后于上海圆明讲堂突遭日寇逮捕,旋解押至南京日寇宪兵总部审讯,备受迫害。圆瑛师徒从容陈辩,气节不屈,经社会各方面营救,始得获释。此一九三九年(民国廿八年)十月十九至十一月十日事也。印光...

    沈去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1442825.html
  • 禅净合一流略(五)

    以台湾佛教为中心,提出了“人间净土”的口号。很快的,这口号为全体佛教所接受,其核心即是做好人,做好事──布施救灾,兴学济穷,流通法物,创办医院,慰问监狱,批评时政……声势之大,影响之广,前所未有。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4143082.html
  • 二十一世纪的人间佛教和佛教研究

    高学历人的才能吗?有了更多的钱财不仅可以进一步发展佛教的弘法、教育、研究等事业,而且可以用来兴办种种社会福利事业、文教事业,加大对改善自然环境、维护生态平衡、救灾济贫等事业的投入,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0343496.html
  • 高鹤年:名山游访记(1)

    沪上筒玉阶及诸慈善家。合创妇女安老救济院。净土道场。规模宏大。远道来学者颇众。兼办各种慈善。及上海义赈会。救济水旱灾。放账等事。民十七年。余以寺中人众缺粮。航海来沪。时居士救灾未回。叠函邀请来申。介绍...

    高鹤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4344635.html
  • 高鹤年:名山游访记(5)

    。以为酬谢。此名恶愿。有孽无功。惟在自尽己心。广行众善。忠孝友悌。怜贫敬老。救灾济苦。戒杀放生。种种阴骘方便。随分所能尽力行之。自然降福。若不为善。但有祈愿觊望。便是亵渎神明矣。普告世人。当笃信此言也...

    高鹤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4544639.html
  • 三十年来中国佛教的回顾

    精神,博得社会舆论中外人士的同声赞美,根据“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总会”民国二十六年报告书,“上海僧侣救护队”在战场上救护的英雄健儿,共有八千二百七十三人,这种伟大的成绩,全是他们的慈悲宏愿所换来。在...

    乐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5844673.html
  • 俗眼观佛门:我拜见了证严法师

    发愿为国际赈灾捐款。我要了解慈济功德会,跟着太太拜见了上人。接触慈济人以后,看到他们整天都很欢喜,他们怎么会生活得那么快乐呢?   1994年11月30日,我第一次随慈济会去柬埔寨救灾,那里先水灾后...佛教慈善团体。证严法师以宗教家的圆融睿智知情达理,指示即将奔赴祖国内地灾区的弟子们说:“(海峡)彼岸的制度要配合”。“我们去大陆只赈灾不传教。”   八年来,王端正先生及其救灾队员们的足迹踏遍内地...

    航 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4845115.html
  • 回归莲花的故乡

    ,即是成就凡夫作佛,功德最大。以此功德回向往生,必满所愿。凡诵经,持咒,礼拜,忏悔,及救灾,济贫,种种慈善功德,皆须回向往生西方。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,一有此心,便无往生之分。而生死未了,福愈大则业愈...

    叶芳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3045798.html
  • 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(11)

    开始卖牒救灾,后世沿袭,直到明末。由此促使僧尼剧增,寺院竞建。据《大明会典》统计,成化十七年(1481)前,京城内外的官立寺院已多至639所,后来还续有增建。成化十二年度僧10万,二十二年又度僧20万,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247050.html